close

 

最近在看一本書,「親愛的安德烈」。

這本書發行好一陣子了,是2007年的出版品,

作者是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龍應台,

出版過許多無論是社會觀查、深度抒情的文學作品,受到許多人的喜愛。

 

「親愛的安德烈」

透過36封的家書,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找到兩代謀合的共鳴,

透過生活、時事的各種分享,重新拉進親子間的距離。

 

整本書由,“可是,我真的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,”你說,“MM,你十八歲的時候知道什麼?”  拉開序幕,

兩代人的十八歲,相差了幾十年的鴻溝,當時台灣民風純樸的社會,以及在國際化資訊發達的現在,身處於德國的十八歲青年有什麼樣的不同。

龍應台小姐三十四歲生出她的兒子,她的兒子安德烈,大我一歲,透過本書,我似乎更了解父母一些。

除了描述兩代人的親情外,本書對於時事及對人生的看法也頗有討論,

兩代人的角度,由不同觀點,進行剖析,同時昇華閱讀者的心靈。

 

 

 

(以下內容截自「親愛的安德烈」一書)

我住在一個海邊的漁村裏,漁村只有一條窄窄馬路;上班上課的時候,客運巴士、摩托車、腳踏車、賣菜的手推車橫七豎八地把馬路塞得水泄不通,之後就安靜下來,老黃狗睡在路中間,巷子裏的母豬也挨挨擠擠帶著一隊小豬出來遛達。海風吹得椰子樹的闊葉刷刷作響。海水的鹽分摻雜在土裏,所以,椰子樹的樹榦底部裹著一層白鹽。我不知道什麼叫高速公路。二十三歲時到了洛杉磯,在駛出機場的大道上,我發現,對面來車那一列全是明晃晃的白燈,而自己這條線道上看出去,全是車的尾燈,一溜紅燈。怎麼會這樣整齊?我大大地吃驚。二十三歲的我,還習慣人車雜踏、雞鴨爭道的馬路概念。 

我要滿十八歲的時候,阿波羅登上月球,美國和越南的軍隊侵入柬埔寨,全美爆發激烈的反越戰示威,俄亥俄州有大學生被槍殺;德國的勃蘭特總理上臺,到華沙屈膝下跪,求歷史的寬赦;日本赤軍連劫機到了北韓而三島由紀夫自殺。還有,中國大陸的“文革”正在一個恐怖的高潮。這些,我都很模糊,因為,安德烈,我們家,連電視都沒有啊。即使有,也不見得會看,因為,那一年,我考大學;讀書就是一切,世界是不存在的。

而你們這一代,安德烈,知道什麼、不知道什麼?網路讓你們擁有廣泛的知識,富裕使你們精通物質的享受,同時具備藝術和美的熏陶。我看你和你的同學們會討論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正義問題,你們熟悉每一種時尚品牌和汽車款式,你們很小就聽過莫扎特的《魔笛》,看過莎士比亞的《李爾王》,去過紐約的百老彙,欣賞過台北《水月》,也瀏覽過大英博物館和教廷教堂。你們生活的城市裏,有自己的音樂廳、圖書館、美術館、畫廊、報紙、游泳池,自己的藝術節、音樂節、電影節……你們這一代簡直就是大海裏鮮艷多姿的熱帶魚啊。但是我思索的是: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,你們這一代“定錨”的價值是什麼?終極的關懷是什麼?你,和那個甘肅來的疲憊不堪的少女之間,有沒有一種關連?我的安德烈,你認為美麗的熱帶魚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嗎?或者,你要挑釁地說,這是一個無謂的問題,因為熱帶魚只為自己而活?



閱讀到這裡,或許我們新的一代會有些憤慨,

會產生老一輩看似自以為是的抨擊以及古板不知變通,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就是一癱爛泥的想法和質疑,

透過本書,也能得到一些平反,

兩代對話的良性互動,相信也會令大家得到一些體悟和思考,

詳細的內容就不多說了,找到時間好好翻閱一下本書吧。 「親愛的安德烈」

 

2008080111034201 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644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